茶聖陸羽
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已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由飲茶的歷史觀察,《茶經》所闡述的製茶、煎茶的理論和方法,受到歷代茶人的稱頌和效法,是全世界第一部關於茶的學術著作,也因此作者陸羽被後人尊為“茶聖”、譽為“茶仙”、祀為“茶神”。
陸羽生平
陸羽(733-804),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 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莥翁、東岡子、東園先生。 他一生嗜茶,精於茶道,工於詩詞,因為著述了震鑠古今的第一部茶學專著 ─《茶經》而聞名於世。
陸羽的身世坎坷淒涼,極富傳奇色彩。 關於他的生平,史料還有部分的爭議,依據《新唐書》、《唐國史補》以及《陸文學自傳》的記載。
陸羽大約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另有一說為出生於729年),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三歲時,被竟陵龍蓋寺主持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 智積禪師以《易經》卜卦為他取名,卦辭是:“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依卦辭定姓為“陸”,名為“羽”,字“鴻漸”。
陸羽雖然生長在寺廟之中,與青燈古佛為伴,但他卻不適應寺院生活,與智積禪師有儒釋孰是的爭執。 其師恐陸羽雜染別學,道業中輟,罰他掃寺院、潔僧廁、牧牛一百二十蹄。 然而陸羽感慨歲月荏苒,學業無成,約於十二歲逃離寺院做了演員。
陸羽相貌醜陋,且有口吃,但他聰明過人,機智幽默,不但善於扮演醜角,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天寶五年(746年)
在一次演出中,因緣際會認識了竟陵太守李齊物,李齊物十分賞識陸羽的才華以及同情他的身世,不僅贈送詩書,還介紹他去火門山鄒夫子處讀書。
唐天寶十年(751年)
禮部郎中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陸羽與他結為忘年之交,交遊三年,品茶鑒水、談詩論文、謔笑永日。 此時陸羽對於茶文化已有深刻的認識。
天寶十三年(754年)
陸羽為進一步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牛及文槐書函相贈。
至德二年春(757年)
因避安史之亂,移居江南。
肅宗上元初年(760年)
陸羽歸隱於苕溪(今浙江吳興),開始閉門著書,不雜非類。 在這期間,他曾與著名的詩僧皎然同住於杼山妙喜寺,結成緕素忘年之交,同時又與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交遊。
代宗寶應初年(762年)
陸羽完成《茶經》三卷初稿
大曆七年(772年)
顏真卿任湖州太守,廣邀僧道雅士,陸羽曾入幕下,設計古今第一座茶亭:“三癸亭”,並且參與了大型韻書《韻海鏡源》的修編勘校工作。
陸羽學識淵博,“百氏之典學鋪在其掌,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遊”,名震朝野,建中年間,兩次詔拜為“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但他都婉辭聖命。
貞元末年(804年)
陸羽悄然逝世,葬於湖州的杼山。
陸羽博洽多聞,才華遠不囿於一業,不但是茶學專家,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史學家、傳記作家、地理學家等,歐陽修在《集古錄》中感慨,陸羽一生“著作頗多”,“豈止《茶經》而已哉,然其他書皆不傳”,費衮《梁谿漫志》也感歎陸羽為《茶經》所累,以致其他著作傳世太少。
《茶經》
《茶經》是陸羽對茶學科學性的調查、文獻的考證,以及他個人對茶文化願景的作品。 全書共分為三卷十章,約七千余字,章節內容大略如下:
【卷一】有三章
〈一之源〉介紹主要茶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茶樹的植株特性、名稱由來,以及茶的藥理作用。
〈二之具〉指明採製茶葉的工具與用具,並逐一說明操作方式。
〈三之造〉記載採茶的時機、取材的部位與相關製程。
【卷二】有一章
〈四之器〉主要介紹二十四件茶器的規格與型式,並設計“都籃”盛放,表面上是一一列舉烹煮的器具,實則制定了品茗的儀規及品賞鑒別的審美標準。
【卷三】有六章
〈五之煮〉闡述煮茶的過程、技藝,舉凡炙茶的細節,炭火的選擇、水泉的取用、茶事的過程都有詳細的描述。
〈六之飲〉記載歷代茶人與飲茶的講究之道,並提出“茶有九難”的看法。
〈七之事〉詳列文獻上有關茶及飲茶的典故。
〈八之出〉發表中國八大茶區四十三州茶葉品質的優劣。
〈九之略〉闡述採茶、制茶與飲茶之器具可因時地省略的權變觀念。
〈十之圖〉說明將上述《茶經》九章,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佈置於座位四周,並非別有圖。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飲茶可以思源。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
《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
——《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
附記陸羽另一首詩: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
——《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歷史評價
唐代文學家李肇:陸羽有文學,多意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 (《唐國史補》卷中)
唐代官員趙磷: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 (《因話錄》卷三)
“古亭屹立官池邊,千秋光輝耀楚天。 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陸子笑九泉。 “這是清朝人寫的一首懷念陸羽的詩。
陸羽生平傳說
傳說之一
「陸羽隨關中難民南下,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製資料,並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鑒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 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 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而把揚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鎮江,又稱南泠泉)列為第七品。 有意思的是張又新還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 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 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 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 “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 “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 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 他在《因話錄》里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 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於錫器之間,雲宜茶足利。 ’”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 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 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 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傳說之二
陸羽出生於唐時復州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天門,可竟陵這個地方留給陸羽的只是難以言說的辛酸。 你只要翻開陸羽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這一濃郁的傷感氣息。 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 相如、子雲之口吃。 “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事出無奈。 貌醜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里,對此都毫不隱諱。 西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 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跡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裡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 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 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 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 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佔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 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 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 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 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里當過醜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 受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傳說之三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説明。 但對陸羽茶事活動説明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 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 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 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 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説明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四
陳師道在《茶經序》里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 其用於世,亦自羽始。 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 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 “也就是說,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聖”,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巨大榮譽。 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從火門山(天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全唐詩里收錄了他著名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五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鑒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 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 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 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 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嘗。 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 皇上因問何故? 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 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 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遊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浙江吳興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 皇帝見陸羽雖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 於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獻給皇上。 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嘗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 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嘗。 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著一飲而盡。 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裡? 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 “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 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更多茶文化知識文章
【茶文化】千年瓷都景德鎮文化歷史介紹
千年瓷都景德鎮文化歷史介紹 漢~唐 宋 元 明 清 民國~現代 景德鎮地區的製瓷業“始於漢室” 此時的瓷器“自身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並不遠銷。東晉(西元317-420年)時有人…
【茶知識】熱紅茶杯盤除了放茶杯還有其它的功用?你不知道的茶文化冷知識 DRINKING FROM SAUCERS
熱紅茶杯盤還有其它功用? 熱茶或咖啡底下的杯盤,你一定不曾懷疑,他就是用來放置上面的茶杯或咖啡杯,以及放置勺子、砂糖、奶精、香料或是餅乾,理所當然,還可以當作共用盤或是承接沿著杯口流下來的液體,保持整…
【資訊】茶改場組改-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組改-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茶改場120年歷史再更名】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隆重揭牌~ 農業部於今(112)年8月1日正式揭牌,所屬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
【茶文化】白茶始祖-太姥娘娘
白茶始祖-太姥娘娘 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藍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 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采草藥為孩子治病,但都徒勞無功,罪惡的病魔奪去了一個…
【茶文化】茶祖孔明,真的跟普洱茶有關係嗎? (學員專屬內容)
普洱茶跟諸葛亮真的有關係嗎? 孔明在普洱被背塑造成一位老實巴交的私塾先生,就像鄭板橋說的:單寒骨相難更,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瞎比一氣,心裡知道——問題出在普洱茶文化還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 搞懂下面…
【茶文化】茶祖孔明
為什麼稱孔明為普洱茶茶祖 陸羽因著《茶經》而被後世人尊稱為茶聖,這是大家所公認的,而《茶經》也成了每個老茶客的必備必讀之書,而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便是古代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