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工夫茶之二 : 潮州工夫茶(潮汕功夫泡)

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之二 : 潮州工夫茶(潮汕功夫泡)

潮州工夫茶序

潮州工夫茶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合,也可以指工夫紅茶(工夫紅茶的介紹請點我觀看)。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工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桌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部份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沖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沖出來,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湯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
閩粵地相接,姻亞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閩茶顯粵東,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餘缺。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烹、飲,茶氣極精闢。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淨且熱。柔條圍細末,首衝去浮沫。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乾茶雲熟,飲盡不見屑。一衝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沖為肉,芬芳留齒頰。四沖已雲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療乾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邪俱辟易。潮人多遠遊,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訊息。鄉思起芒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部份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蘭花、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泥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潮州自古以來的陶瓷工藝也為茶具提供了優秀的物質基礎,也可謂兩者相輔相成,成就了現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歷史

潮州工夫茶(潮汕功夫茶)
說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區的代表地和經濟、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陽、潮州、汕頭以及豐順縣中的一部分組成的潮汕地區。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工夫”與“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語中音不同、意也不同。“工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區,稱帶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種之人叫“做工夫人”,稱做事考究、細心得有點過分的,叫做“過工夫”。可見,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沖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緻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潮州工夫茶不僅是潮汕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財富,也是中國茶文化一絕,乃中國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倫序、盡禮儀,又有優美的茶器及茶藝方式的高雅格調,具小中見大、外巧中拙、虛實盈虧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體現,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工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它必將超越局限,與更多的人們共享。
說法二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故所謂的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

茶藝

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

1、備具添置器(備器):依次擺好烹茶要用到的器具,茶杯則呈「品」字擺放。

1備具添置器(備器)

2、欖炭烹清泉(生火):往紅泥爐中加入橄欖炭生火,玉書碨中加入水放在紅泥爐上。

2欖炭烹清泉(生火)

3、茶師潔玉指(淨手):茶藝師潔淨雙手。

3茶師潔玉指(淨手)

4、扇風催炭白(候火):讓炭火充分燃燒,知道表面呈現灰白,沒有雜味。

4扇風催炭白(候火)

5、佳茗傾素紙(傾茶):把茶葉倒在素紙上。

5佳茗傾素紙(傾茶)

6、鳳凰重修煉(炙茶):把茶葉放在火上炙烤,為了提高茶的香味。

6鳳凰重修煉(炙茶)

7、孟臣淋身暖(溫壺):壺內加入適量的水,把熱水淋到茶壺上,提高壺的溫度。

7孟臣淋身暖(溫壺)

8、熱盞巧滾杯(洗杯):用熱水洗杯子,並將杯子裡的余水倒乾淨。

8熱盞巧滾杯(洗杯)

9、朱壺納烏龍(納茶):往茶壺內倒入適量的茶葉,約占茶壺的八成左右。

9朱壺納烏龍(納茶)

10、提銚速高注(高注):從高處快速往壺口注入沸水。

10提銚速高注(高注)

11、甘泉潤茶至(潤茶):高注沸水入茶壺中,直至沸水滿到溢出來。

11甘泉潤茶至(潤茶)

12、移蓋拂面沫(刮沫):用壺蓋輕輕刮去茶水表面的茶沫。

12移蓋拂面沫(刮沫)

13、高位注龍泉(沖注):將沸水沿著壺口的內壁注入沸水,高沖而下,切忌「衝破茶膽」。

13高位注龍泉(沖注)

14、燙盞杯輪轉(滾杯):用沸水燙洗茶杯,並相互滾動清洗。

14燙盞杯輪轉(滾杯)

15、關公巡城池(灑茶):茶壺依次循回地往茶杯中低斟茶湯。

15關公巡城池(灑茶)

16、韓信點兵准(點茶):當茶壺中還剩下少量茶水時,往茶杯中點盡茶湯。

16韓信點兵准(點茶)

17、恭敬請香茗(請茶):恭敬地邀請客人品茶。

17恭敬請香茗(請茶)

18、先聞尋其香(聞香):品飲之前,要先聞一聞茶湯的香氣。

18先聞尋其香(聞香)

19、再啜覓其味(啜味):品飲時,要分三口進行品嘗,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為品。

19再啜覓其味(啜味)

20、三嗅審其韻(審韻):品嘗完三口之後,把剩下的茶湯倒入茶盤,然後聞一聞冷卻後的杯底。

20三嗅審其韻(審韻)

21、復恭謝嘉賓(謝賓):最後,微笑地向客人鞠躬並表示謝意。

21復恭謝嘉賓(謝賓)

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體驗到茶香,才能落肚。

工夫茶具

工夫茶具是最講究的一種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工夫茶具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早的工夫茶具流行與廣東等地,隨著後來慢慢傳播到各地區.

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 “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 等等。 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 等等。 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 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茶墊

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 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裡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 原因是單寧溶解了。

壺與壺墊
茶壺與茶墊(沖罐白令杯)

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 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琛珍藏」的「若琛杯」為珍貴,

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

比茶墊大,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 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 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 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 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 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杯茶盤茶洗
茶杯(上)、茶盤(中)與茶洗(下) – (茶盤配茶洗)

紅泥火爐

紅泥火爐,俗稱「風爐仔」,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 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 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紅泥火爐
紅泥火爐

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仔””薄鍋仔”,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 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 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泥爐砂銚
泥爐與砂銚(風爐薄鍋仔,烏欖絞織炭)

羽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 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 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羽扇鋼筷
扇(右),橄欖炭(中)、鋼筷(左)

水瓶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儲水烹茶的。 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 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 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 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 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這些茶具中,紅泥火爐、砂銚、茶壺、茶杯被人們稱為「工夫茶四寶」。

評鑑泡茶法

【茶知識】評鑑泡茶法(鑑定泡)

評鑑泡茶法(鑑定泡) 為了評鑑茶的品質所採用的泡茶法稱為評鑑泡茶法,與我們平常在泡茶的方式不同,是以相同的水溫、茶水比例、浸泡時間所泡出的茶湯,同時可以比較數種茶間品質與茶性的差別。 一般茶葉品茗的沖…

Read Mo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