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品種

茶樹品種

茶樹之種源

茶樹(Camellias 1nens1s L. Kuntze)是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中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種之中有很多亞種,最重要的五種為中國小葉種或稱為小葉種(C Sinensis Var. sinensis)以及阿薩姆種或稱為大葉種(C Sinensis Var. assamica),其他亞種則散佈於我國的華中、華南、雲貴及中南半島、印度等地。本省也有原生的武威山茶(C Sinensis, subsp . buisanensis),分佈在中央山脈一帶,目前在南投縣眉原山尚有極為集中之原始林。

本省茶樹品種之始游及發展

本省茶葉生產最早記載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諸蘿縣治,不過所使用的品種是武威山茶。這種原生茶樹後來雖被選出山茶及赤芽山茶兩個品種,但未被廣泛應用。目前本省主要茶樹品種大部份係由大陸所引進的,其中柯朝氏於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年)引進武彝種子種於北部山區;英國人約翰杜德(西元1869年)為推廣茶葉,大量引進茶種與茶苗,並積極推廣使得茶樹成為本省北部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林鳳池氏於威豐五年(西元1855年)引進青心烏龍,種植於鹿谷鄉並加以推廣,使得鹿谷地區成為最重要的半球型包種茶產區;日本為利用紅茶賺取外匯,由三井株式會社於西元1920年間大量引進大葉種種子並積極推廣,使南投成為當時全省最重的紅茶產區;張迺妙氏(西元1875~1908年)引進鐵觀音種於木柵,並且推展鐵觀音茶,使木柵成為本省鐵觀音茶最早且最重要的產區,而在綠茶,尤其是在煎茶外銷全盛時期,由徐英祥氏於民國五三年(1964)從日本引進藪北等著名的綠茶品種,可惜沒多久輸日煎茶即漸漸衰退,並未成為本省重要的栽培品種。截至目前為止,由各地引進之品種,加上民間從所引進之茶樹實生系中選出之地方品種,總計有八十三種。這些品種中,比較著名的是日據時代台灣省茶業改良場的前身平鎮茶業試驗所,進行篩選,選出本省四大名種,即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除此之外,茶業改良場並進行茶樹育種工作,歷年來共命名十七個品種,分別命名為台茶1號至17號。以上所列之品種目前均保存於茶業改良場。因此總計已搜集到之品種包含原生種兩種,引進種及地方品種八十三種,新育成品種十七種,此外尚保存有優良品系約200種。

主要品種介紹

目前本省種植之主要品種依序為,青心烏龍、青心大冇、黃柑、台茶12號四種,其餘少量種植之品種包括,武夷、台茶12號、青心柑仔、硬枝紅心、鐵觀音、佛手、水仙、大葉烏龍、黃心烏龍等,其中主要品種中適合製造紅茶的黃柑種目前種植面積大幅減少,而通製包種茶的台茶12號、台茶13號及四季春等則激增中。造成此種趨勢之主要原因在於本省所生產之紅茶因成本過高已無法與其他產茶國競爭,非但造成省產紅茶生產量大幅減少,甚至於必須仰賴進口,來提供國內消費。

目前本省種植之主要品種之植株特性如下

(一)青心烏龍(別名;青心、烏龍、種籽、種茶、軟枝、烏龍、玉叢)

樹形稍小屬於開張形,枝葉較密性、葉形長橢圓形,以葉部5~6分處最闊,葉肉稍厚,質核軟富彈性,葉色呈濃綠色而富光澤,葉脈色淡明顯且凹陷與主脈交角最小平均僅400左右,幼芽呈紫色。由於製茶品質優異,全省各茶區均有栽培,適合製造包種茶,屬晚生種。

(二)青心大冇(別名:大冇、青心)

樹形中形稍橫張性,葉形長橢圓形,葉基鈍、葉尖先端凹入中央部最闊,鋸齒比較銳利,葉肉稍厚帶硬,中肋大稍明顯,側脈則不明顯葉色呈暗綠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且呈紫紅色,樹勢強,產量高。本品種以桃園、新竹、苗栗等地為主產地,通製性廣,屬中生種。

(三)台茶12號(別名:金萱、品系名2027)

母本為台農8號、父本篇硬枝紅心,雜交後經選拔於民國七十年登記命名,樹型橫張型葉形橢圓形,葉肉厚、葉色濃綠富光澤,芽綠中帶紫,富絨毛,芽密度高,樹勢強高產,採摘期長,抗枝枯病,通製包種茶及烏龍茶,屬中生種。

(四)台茶13號(別名:翠玉、品系名2029)

母本為硬枝紅心、父本為台農80號雜交後經選拔於民國七十年登記命名,除樹型較直立,芽色稍紫,樹勢產量略遜芽,密度較低外,其餘特性與台茶12號相近,適合製造包種茶及烏龍茶,屬中生種。

(五)黃柑(別名:自心、白葉)

樹型中型、枝葉密生、葉呈倒卵形,葉基銳先端鈍,反轉度最小,內折度大似柑葉,芽色偏黃,花較多花瓣特長,皺紋多,花柱最長、平均達1.41公分。本品種原大量分佈於桃園、新竹及苗栗,適合製造紅茶,早期部份地區曾由茶業改良場推廣之台茶1號所取代,目前則因紅茶生產衰退,大量的被更新為青心大冇、青心烏龍或台茶12號。

(六)鐵觀音

樹形稍大,枝條肥大,枝葉著生數疏,葉形橢圓形,葉面最為開展,葉肉甚厚富於光澤,鋸齒稍大而不銳利,且中央部以下如同被扭轉呈大波浪狀為其特徵。側脈間隆起呈皺紋狀,幼芽稍帶紅色,收量少。原產地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本省以木柵為主產地。屬晚生種。

(七)硬枝紅心(別名:大廣紅心)

樹形稍大,枝葉稍疏,葉形較青心烏龍為大,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鋸齒銳利大小不等,葉肉稍厚帶光澤質帶硬,葉色呈紫紅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呈紫紅色,萌芽期長,樹勢強健,收量居中。本品種原產地為台北縣金山鄉,目前以石門鄉為主產地,即以淡水茶區為主要栽培茶區。屬早生種。

(八)大葉烏龍(別名:烏龍種)

樹形高大,枝條粗大,枝葉稍少,葉形長橢圓形,葉肉厚帶硬,葉色呈暗綠色,幼芽呈稍肥大,白毛多,呈淡紅色,樹勢強,成活率高,生長迅速,收量居中。本品種以汐止、七堵、石門、深坑、石錠等為主產地,目前栽培面積有逐漸減少之趨勢。屬早生種。

 

品種之分類

依據各種不同的特性來將品種加以分類,令栽培者更能有效的應用品種特性,來提高生產效率。和栽培有關之主要的分類方式包括:

(一)

以血緣分:

 

可分為大葉種及小葉種兩大類,其中大葉種大多數只適合製造紅茶或中、下級綠茶,小葉種則具有各種適製各種茶之品 種。

(二)

依適製性分:

 

可分為適製綠茶、包種茶、烏龍、紅茶及廣適製 性五大類。主要品種包括:

 

1.

綠茶品種:青心大冇、青心柑仔、台茶5、6號、台茶10、11、16 號。

2.

包種茶品種: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四季 春、武夷、台茶5、12、13、14號。

3.

鐵觀音茶品種:鐵觀音、硬枝紅心、四季春。

4.

烏龍茶品種:青心大冇、台茶15、17號。

5.

紅茶品種:阿薩姆種、台茶1至4號、台茶7至11號、黃柑。

6.

廣適製性品種:青心大冇。

(三)

依樹型分類:

 

可分為灌木性及喬木性品種,本省使用的大多為 灌木性品種,僅有阿薩姆種、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屬於喬木性品 種。在栽培上,灌木性品種多採弧型剪枝使採摘面呈淺圓弧狀,而喬 木性品種則為水平剪枝使採摘面呈水平狀。

(四)

以春茶產期分:

 

可分為早、中、晚生三大類。早生種有四季春 、硬枝紅心、台茶17號;中生種有青心大冇、台茶14號、台茶12號、 台茶13號;晚生種有青心烏龍。三類品種採收期約各相差一星期。目 前由於茶區勞力嚴重不足,因此如在同一茶園只種植單一品種,定使春茶勞力需求過於集中,易造成僱工不易而延誤生產或工資上過高使成 本大幅增加;因此如能夠在茶園內適度選用不同春茶產期之品種,即 可使春茶產期錯開達一個月之久,可有效舒解春茶勞力需求。

品種之育成

茶樹是一種異交植物,用種子播種所得到的苗,無論生長習性,產量或製茶品質都與父母本不同。因此本省目前均用枝條桿插,來保有母樹之優良性狀,並使全園之生育狀況一致,以利管理與生產。也由於可利用枝條桿插來繁殖,因此在品種的育成方法上,只要播種後,從實生苗中即可遴得優良的茶樹使之成為一個品種,再利用桿插法來繁殖茶苗以進行生產,故其育種方法遠較其他作物簡單,但由於茶樹初期的生長及產量與製茶品質受環境影響極大,所以育種的期限極長。除了由種子取得外,茶樹也常會發生突變,很多突變的枝條也可經由桿插而取得新的茶樹個體。 

理論上,任何具有與其他品種在外觀及生長特性不同的茶樹均可成為一個品種,但要成為一個優良品種,則需要經過長時間與各地區之試種,証實其產量與品質均值得作經濟生產後,才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推廣品種。因此所有茶園栽培者,均可由時茶(即由種子播種而成之茶樹)或注意茶樹上的特異枝條中取得與現有品種不同的新個體,經由繁殖、栽培、調查後,如果外觀可以與現有品種區分,且品質與產量者不錯,便可稱為是一個品種,這些品種常被稱為地方品種。這些品種仍需經過各地區試種,以考驗其對環境適應力,產量與品質後,才適合披大量推廣。

最有系統與科學的育種方法是選擇優良的茶樹品種系作為父、母本,經過人工雜交後,再取得雜交種子播種,以提高優良個體發生之機率。播種後之實生苗須經過四個階段之選拔與淘汰後,才提出命名。

這四個階段之名稱與選拔重點如下:

(一)

苗圃選拔:

 

播種一年後依據芽色、芽絨毛侵與密度、葉片厚度 、葉形大小、生長勢,先在苗圃中淘汰一部份形質不佳之實生苗。

(二)

個體選拔:

 

共需六年。經苗圃選拔後,當選之實生苗稱為優良 個體。將之每種一株,以行距1.8公尺,株距1公尺定植在田間,第四 年後開始調查各種生長特性,產量及製茶品質每次試驗以300至500個 優良個體為一批,種植六年後,很具品質、產量與生長勢,並與父母 本或對照品種比較,選其中較優良的5至10%,命名為優良品系,進 入下一階段之選拔。

(三)

品系比較試驗:

 

共需六年,每年一品系以株距45公分種植10株為一行,行距1.8公尺,每個品系逢機種植三行,經六年之調查,選 擇品質、產量與適應性較佳的優良品係數個至十餘個進入下一階段的 選拔。

(四)

區域試驗:

 

共需六年,將通常比較試驗之優良品系選全省主要三至五個茶區以行距1.8公尺,株距45公分種植三行每行10株,共30株成為一個小區,再逢機種四個小區以上,經六年之比較,再選擇其中表現優異的品系來申請命名。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茶樹育種程序

為使茶樹育種工作能夠持續且規格化,茶業改良場訂有茶樹育種程序如下:所需年限

茶苗初步選拔(一年)

品系比較試驗(中高級試聆)1六年)

區域試玻(六年)

審查命令

所有政府育成茶樹品種均應經過茶樹有種程經過至少2″年之選拔才可能被命名:由此可見育種工作之艱辛。

文章出處

陳右人1995茶樹品種茶葉技術推廣手冊p7_14台灣省茶葉改良場印行

茶樹品種

台灣茶樹品種整理

台灣茶樹品種整理

其實什麼茶樹品種都能做出各種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