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岩茶產區
武夷岩茶有分正岩、半岩、洲茶及外山茶,外山茶已不在武夷山風景區內,而在週圍茶區種植的茶利用武夷岩茶的工藝製作,味道相似但無岩韻。沐羽強調,岩茶跟台灣茶一樣,茶的本質好壞取決在種植環境與製作工藝,正岩與半岩並不代表正岩一定好過半岩,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有很大程度地影響成茶的品質
正岩又稱岩上茶、大岩茶。 該處茶樹主體生長於多種風化岩壤中,其品質最高,岩韻也是最足。正岩山場的產地範圍在“三坑兩澗”也就是“牛欄坑、慧苑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以及大紅袍的原場地九龍窟,名欉搖籃的鬼洞,還有竹窠、蓮花峰、碧石等地,這些地方的生產製作的茶又被稱為坑澗茶,屬於岩茶中最拔尖的一批。
半岩過去也有稱「岩下茶」,是指生長在岩山底部(山下茶)、岩下邊緣及丘陵地區所產的茶。茶樹主體生長環境一般是以半土半石壤結構的壤土為主,有的茶樹雖然長在山上,卻由於土壤屬半土半岩結構,也歸半岩茶範疇。如青獅岩、碧石岩、燕子窠、小武夷等山場就屬於比較典型的半岩產茶區域,有些在風景區內有些在風景區外。
洲茶主要是上述區域之外的黃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沖積土茶地等,範圍較廣闊。如風景區南邊的九曲溪衝擊河岸,風景區東邊崇陽溪衝擊河岸,風景區北邊的黃柏溪衝擊河岸等,以及由農田改種茶的田地茶等等。
【正岩】
-慧苑坑-
慧苑坑,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內著名景點之一,內有慧苑寺,章堂澗、鷹嘴岩、玉柱峰、飛來峰等景點。 武夷岩茶正岩核心山場之一,與牛欄坑、倒水坑、悟源澗、流香澗齊名,稱為“三坑兩澗”。是武夷山九曲溪以北三道重要東西向坑澗中最北一道,是三坑兩澗之三坑中範圍最大的山場,夏季短,秋季長,冬季短, 而且冬天溫暖濕潤,早春少霜,所以慧苑坑的茶芽和茶葉在秋冬都能很好的生長,也是武夷山植茶歷史最久之處。
範圍內還分佈有很多為資深老饕所推崇的山場,例如出產優質老欉水仙的竹窠、古井、楓樹窠、盧岫等小區域,以及被稱為武夷茶基因庫的鬼洞。 歷史上慧苑坑名叢多達八百餘種,因此也被稱為“名茶大觀園”。




-蓮花峰-
武夷山蓮花峰位於武夷山名勝風景區西北部,背靠武夷山景區主峰三仰峰的西北坡麓,與章堂澗右肩名岩筇岩相接。 蓮花峰海拔大約536米左右,相對高度大約314米左右,蓮花峰是武夷山風景區三十六名峰之一,群山簇擁、孤峰獨秀,狀如蓮花而得名。
蓮花峰的妙蓮古寺是武夷山繼天心永樂禪寺之外的另一處佛教聖地。 相傳唐代聖僧扣冰禪師曾經在蓮花峰修行,妙蓮古寺也因為扣冰古佛的因緣成為武夷山一處佛教聖地。
蓮花峰沉積岩比較鬆散,在露天中很容易風化,因而蓮花峰保留了大量的沉積岩風化后的殘積土,屬於武夷山母岩土,酸性很大,很適合茶葉生長。 而且,蓮花峰海拔高,多雲霧,光照充足,所以植被豐茂,成就了蓮花峰岩茶優秀品質。




-佛國岩-
在武夷山北,大岩南北延伸,長約三百多米,與北邊彌陀岩相連,因大岩縱向紋理凹凸起伏,形似一個個不規則排列的身形,又似眾佛起立、法相莊嚴,古人曰“佛國岩”,是武夷山九十九名岩之一。
佛國岩的範圍很大,山場與馬頭岩類似,地域面積廣,兼具平緩的丘陵地貌和丹霞地貌特徵。 周邊海拔較低,茶園整體較為開闊,光照充足,酸性紅壤為主。
在佛國岩後面,有一個小山場“出水坑”,這是一個夾在兩山之間北高南低的狹谷,峽谷底部有一條溪流,是佛國岩的水源。




其它茶區介紹
武夷岩茶產區
武夷岩茶產區 武夷岩茶有分正岩、半岩、洲茶及外山茶,外山茶已不在武夷山風景區內,而在週圍茶區種植的茶利用武夷岩茶的工藝製作,味道相似但無岩韻。沐羽強調,岩茶跟台灣茶一樣,茶的本質好壞取決在種植環境與製…
【茶品】工夫茶之一 : 工夫紅茶
工夫茶之一 : 工夫紅茶 工夫茶有二種意思,其一為工夫紅茶,指的是茶名;其二為潮州工夫茶(請點我觀看),指的是泡茶技藝,本篇先來介紹第一種工夫茶:工夫紅茶 工夫茶指花費時間、精力、力氣製作出的好茶,”…
【茶品】台灣六龜山茶
台灣山茶的種源有很多種,屬於本土原生大、中小葉種 :鹿谷 – 鳳凰山茶 魚池 – 德化山茶 (紫芽山茶) (點我看介紹)仁愛 – 眉原山茶 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