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綠茶始於日治時期 當時主要供給在台日本人飲用
一直到1919年才開始有外銷 但初期數量非常少
在1933年達高峰28萬公斤 但與烏龍茶、包種茶、紅茶的外銷量相比
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日本人都喝綠茶 那為什麼台灣綠茶在日治時期不興盛呢?
當時台灣主要以產製烏龍茶為大宗
民間無自行開發或引進技術能力大規模生產綠茶
另一方面總督府也擔憂一旦台灣的綠茶產業興起後
可能會威脅到日本國內的綠茶產業
所以總督府刻意壓制台灣的綠茶發展
也不鼓勵製作綠茶
不過以扶持台灣紅茶產業為目標
台灣紅茶在此時快速發展進步
當然 日治時期還是有生產綠茶的
例如1919年三峽一帶開始有製作龍井茶
同年也是台灣綠茶第一次外銷
除此之外 也有少量製作日本煎茶供應在台的日本人
亦有產製銷往東北三省的大方茶
日本在亞洲的軍事擴張對台灣茶業的影響
日本殖民末期是台灣茶歷史的一個重要時機點
台灣茶產業內外交困 面積減少
在1945年外銷量幾乎停止 但戰後幾年台茶卻快速的成長
1948年 戰後貿易秩序混亂 美商協和洋行來台設立分行
其判斷中國海外的茶葉市場將會出現缺口
而當時台灣的綠茶產業並不成熟
如果能夠將中國綠茶的製作技術引進台灣
一定能取代中國在海外茶葉市場的市佔
並帶起本地綠茶的發展 從而請上海的綠茶專家來台指導
引進炒青製作工藝的綠茶 同時於新竹及桃園設置12個製茶廠
協和洋行的判斷準確 巧妙地讓台灣接手了中國海外的綠茶市場
隔年 台灣綠茶輸往北非120萬公斤 開啟了台灣綠茶的海外視野
到了1952 年 台灣的輸出量已達到615萬公斤 超越其他茶類
1963年再增至627萬公斤 佔該年台茶總輸出量的46%
台灣炒青綠茶主要的市場在北非的犘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及西亞的阿富汗等國
一直到1986年左右才被中國奪回市場
不過真正改變台灣綠茶命運的應該是日本
日本國民的飲茶習慣為綠茶 也是世界重要的綠茶生產國
戰後 台灣綠茶解除了日本對台灣的桎梏
1960年代 日本經濟突飛猛進 國民所得大增
年產十萬公噸的綠茶已不敷內需 從而成為茶葉輸入國
1962年 日本向台灣輸入10公噸煎茶 也就是蒸菁製程的綠茶
試銷後市場接受度頗高 日本快速地放大採購量
當時北台灣的三峽成為這波綠茶趨勢的重要生產地
20世紀初 以台北作為根據地的三井合名株式會社
其位於三峽的茶廠原本是製作煎茶的
但在殖產局的指導政策下引進阿薩姆茶樹
改製紅茶 那時三峽已有青心柑仔這種地區性的茶樹品種
因適製綠茶 至此開始被廣泛運用
1964年 台灣綠茶的一個重要年份
這一年茶葉改良場的徐英祥先生從日本引進著名的綠茶品種藪北
而且綠茶的外銷量超越了紅茶
可惜沒多久輸日煎茶即漸漸衰退 並未成為本省重要的栽培品種
台灣紅茶在日治時期打下了基礎 因此直到1960年左右
印度與鍚蘭等紅茶重要生產國
尚末自二次世界大戰的荒廢狀態恢復元氣前
紅茶仍是台灣首要的外銷商品 然而這些國家的茶園重新運作
其龐大的量產規模 讓同樣運用阿薩姆茶樹品種製作紅茶的台灣
只能在國際市場踽踽前進
更多文章